磐霖News
2013/04/09
阅读量:1313

高能时代--污染治理市场全方位展开

div>企业技术空心化,公开公平的竞争规则缺乏影响产业发展壮大

编者按

国内污染治理市场次第打开,各个细分行业、新兴领域加速成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对技术、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环保企业的专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将面临考验。

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中国环境投资联盟举办的第六届环境产业大会日前如期举行,聚集了来自相关部门、企业、专家、投资机构等众多代表。在这届大会上,渴望有所作为的产业界期盼政府在资金落实、环境监管、完善市场环境上更加有所作为。本期把精彩观点与各位分享。

市场篇

减排还需多少年?

王金南提出政策要全方位体现节能减排要求

作为典型的政策需求型行业,环保产业界最关心的,就是国家在环境保护战略、政策上的走向。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治污减排中长期路线图(见表1),总量控制政策在未来5~10年仍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主要污染物减排具有长期性。”根据相关研究,考虑人口、经济、城市、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诸多变量,考虑污染物减排速度和政策支撑的有效性,王金南对几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进行了趋势预测:COD年排放量从2790万吨,下降到允许排放值994万吨,需要40年;氨氮从200万吨到41万吨,需要50年;氮氧化物需要15年;而二氧化硫要达到基于临界负荷的允许排放量,需要20年,达到基于空气质量标准的允许排放量则需要35年。

他同时提出了对污染物减排的政策机制建议,这些也将对环保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王金南提出,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在有关专项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税、价格和土地等政策中,全方位体现节能减排要求。对进出口贸易、退税政策进行评估,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实施排污总量指标作为环评依据,重点行业新、扩建项目实施等量、减量置换制度。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加快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估修订,根据氨氮、氮氧化物等控制目标制定实施排放标准等。

其中,脱硫脱硝电价落实到位是促进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政策机制,王金南提出了基于减排成本的不同情景下的综合电价补贴方案。

除了常规污染物,王金南强调,要未雨绸缪关注新领域的减排。“‘十二五’期间,尤其需要对汞、POPs、温室气体等问题进行关注,把这些新凸显的污染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对可以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进行前期预研究和技术储备。”

表1:治污减排中长期路线图

表2:建议综合电价补贴方案(单位:分)

类别 低煤炭 中煤炭 高煤炭 SCR技术脱硝 SNCR技术脱硝 高效除尘

脱硫电价补贴 1.1 1.5 1.8

脱硝电价补贴 1 0.5

除尘电价补贴 0.2

市场机会有多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常杪点评“十二五”环保产业

污水处理:

“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市场重点仍在城市,重心将逐步移向县镇。中部地区相关市场将全部处于成长期。

针对管网建设滞后、维护能力、监测不足的现状,相关投资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管网投资2443亿元,占污水和再生利用设施总投资的59%。

“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将呈现泥水并重局面,相关设施建设重点是东部设市城市,技术需求主要集中于污泥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水厂源头减量技术。但项目建设目前进展缓慢。

污水处理行业目前竞争主体数量较多,市场集中度不高。实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业务规模,加大科技研发深化和巩固领先地位,并布局未来的新机会;也可以向污水提标改造、再生水、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拓宽业务领域。提供针对性服务的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将成为竞争关键。

大气污染防治:

国内火电新建项目减少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市场需求。部分区域围绕灰霾天气做出治理部署,VOC治理等是新市场;从商业模式上,脱硫特许经营有可能是新增长点。

脱硫方面,设施改造需重点关注,非电行业脱硫将会有所起色。产业发展关注点将从量到质,业内预计市场总规模近800亿元。

脱硝市场仍然主要在火电行业,未来2~3年仍是高速发展期,预计市场规模近千亿。而除尘方面则是新建、改造并重,电力、钢铁是重点,新标准实施前夕(2014年左右)将迎来发展新潮,预计市场规模近600亿元。

固废: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焚烧比重将逐步加大。“十二五”期间,焚烧处理规模将超过30.7万吨/日,占总规模的35%。2011年~2012年的新建焚烧项目中,80%以上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采取BOT、BOO模式。其中,炉排炉和流化床是主流技术,后者的比例已经达到22%。

此外,餐厨垃圾关注度将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新增餐厨垃圾设施东中西部各占45%、27%、28%,投资109亿元。政策鼓励餐厨垃圾与其他有机可降解垃圾联合处理。

土壤修复:

这一领域已渐成热点,业内估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可达400亿元。但目前行业乱象丛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均缺失,也没有形成准入门槛;风险评估机制缺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只停留在换土阶段;修复效果与资金周期等形成核心矛盾;尚未形成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

企业争相进入,盲目跟风。两年间冒出160多家相关企业(也有说法光去年就注册了400家)。而真正接过项目的只有20、30家,有的只接过一两单,以短期逐利为目的既不利于行业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随着各省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并实施,土壤修复在未来两三年内会持续火爆局面,实现量的积累。随着行业基础数据、法规政策、准入标准等的完善,相信产业成熟度将得到质的提升。只有具备技术资本等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挑战篇

企业做好准备了吗?

考核关注治理效果,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将面临严峻考验

“环保产业市场以水为主、水业独大的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表示,以固废、土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市场迅速形成规模并呈现加速发展。“尽管目前污泥、餐厨、灰霾、地下水等领域治理还存在障碍,但总体来讲,中国污染治理市场已经全方位展开。”

一个巨大的蛋糕正在成型,但企业能否“大快朵颐”则取决于除了资本、关系之外的更多因素。王世汶强调,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从数量考核到效果考核的转变,国内环保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准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软肋

国家发改委资环司副巡视员赵鹏高反复表达他对技术的担忧。“如果技术跟不上,我们的环保市场再大也是给人家准备的。”他很担心在今后的环保领域,会一再重演当初在污水处理、脱硫行业发展初期国外技术“统治”的局面。

“复杂的环境问题对技术的需求更大,比如雾霾和地下水治理。”赵鹏高说,未来水体、土壤修复将是最大的环保市场,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适用的技术。实践表明,潜在的市场要转换为行业发展空间需要技术撬动。

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分析说,有些地方政府只关注设施建设,而对环境治理效果缺乏必要考核,好技术没有市场;有些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成本存在不切实际的想象,低价竞争下使得环保企业的收益普遍不甚理想,加之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导致行业内技术、人员的储备工作做得很少。

在新兴领域中,我国环保产业界的技术软肋已表现地非常明显。在目前最热门的土壤修复行业,会挖土就能接工程的现实让行内人颇为尴尬。“很多企业技术空心化非常严重,对于产业良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王世汶说。

引进消化吸收还适用?

王世汶坚信,技术的重要性将在这个行业实现回归。过去那种只管建设不管效果的工程,都会因为政府监管的加强而逐步失去市场。“优秀的技术、好的运营管理将赢回它应有的地位。在一些新兴领域,这个变化会加速到来。”

那么,怎样提高环保行业的技术水平?产学研的模式还适用吗?对此,王世汶表示,这些年产学研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效果,有成功的案例,但并不具备普遍的意义。“事实上,高校、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有时候彼此的能力也不匹配,这种模式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他提出,综合考虑国内现有科研力量、机制和环境治理对技术的刚性需求,学习转移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是可行的路径之一。“一方面,国外技术在实用性、有效性上具备优势,另一方面,对一些新兴的环境问题,我们根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再进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

在引进的过程中,会不会也把强大的对手带进来?王世汶表示,具备技术、装备、管理优势的国外企业,成本、背景、人力上不占先机;而本土企业在工程和服务领域优势明显。“我们有非常强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可以和国外企业分享技术在中国市场上的收益。”

除了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动性,政府在技术预研究和储备方面的角色不可缺位。环境保护部科技司技术处处长冯波在会上表示,针对环境形势的发展,应重视先导技术的研究,即预先研究高于现有标准要求的技术,为将来的提标做准备。先导技术研究应是公益性的,向企业开放,成为未来达标技术的重要选择。“技术研发需要投入也存在风险,应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

诉求篇

政府该做些什么?

到位的投入和监管,不断完善的市场环境

自环保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出台了针对性的扶持振兴政策,就产值规模、大企业数量等提出了不少远大的目标。在业界看来,将环保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新增长点,受到“特殊照顾”,有时并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

尚德破产的警示:靠扶持产生不了优秀企业

在会上,王世汶特别提到了无锡尚德。“身处新兴行业又受到政府如此重视,为什么走入穷途末路?其中的教训也值得环保产业反思。”

尚德败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世汶表示,根本问题出在市场上。国内很多光伏企业表面上是新能源产业,但本质上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市场在国外,其带来的环境效益并没有在国内体现。“恰恰是地方政府一些不切实际的扶持,导致无锡尚德走向灭亡。”

作为和节能环保产业并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近年来频频遭遇寒冬。在王世汶看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下大力气扶持,进行资金、政策的堆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此为鉴,节能环保产业应该反思,如果想要一个产业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到底需要什么。

会上,一位代表告诉记者,靠补贴优惠只能扶起来“阿斗”,优秀的企业还是要在市场竞争中磨练成长起来。

谁损害着这个行业:不公平、不公开的市场

赵鹏高除了担忧技术跟不上,对不公平、不公开的市场环境对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影响也颇为忧虑。“企业习惯于拉关系就能拿到项目,谁会把钱花在技术创新上?合理的市场规则缺失阻碍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治理设施达不到预期效果,浪费了资金,最终损害的是百姓的环境利益。”

这是一个看起来美好但经营起来却很困难的行业,很多企业家头痛的是企业经营之外的问题。王世汶在会上总结了中国环保企业面临的主要困惑:最低价中标仍然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基本指南;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缺乏基本的契约精神;环境投资与市场缺乏透明度和可把控性……这些都造成市场竞争环境持续性恶化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他认为,市场规则的不完善根源在于对环境效果的不重视。地方保护、垄断、拼价格拼成本等成为行业主流,导致恶性、无序的市场竞争。这些都直接造成大量豆腐渣工程的存在,使得环境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政府应该做什么?给容量、管效果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的污染治理产业会达到一个顶峰,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下一个5年,中国的资源循环和环境修复产业将以更大的规模兴起。但前提是政府投入和监管到位。

对环保产业发展有两点是关键:一是市场。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决定发展的空间。如果各级政府没有足够的环境投资和到位的环境监管,市场的规模就无法形成。二是符合价值规律的竞争机制,要通过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竞争。“我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剩下的企业家会自动去完成,而这也正是企业的价值之所在。”王世汶说。

王世汶表示,政府依然是环保产业能否成长振兴的最大决定者,但产业振兴最需要的不是振兴规划、优惠政策,市场的容量和市场规则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

他表示,政府应当为产业创造需求和规范环境。如果忽视这两个前提,而非要扶持催生一个行业,并不能给产业长远发展带来益处,反而会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环境投资和监管的双到位才是产业发展的内核动力,在设施建设方面建立从数量考核到效果考核的机制。在此条件下,无技术、无实力的企业就会走向穷途末路,优势企业会脱颖而出,合理的产业分布将逐步形成。”

“期望那一天早日到来。”这是与会企业共同的心声。

案例

垃圾企业能成豪门?

美国垃圾处理处置行业“去政府化”值得借鉴

北京高能时代公司的李梦佳博士在会上着重介绍了美国固废行业的情况。“在美国,固废处置是一个年产值约为960亿美元的环境产业,占美国GDP的1%,直接创造就业超过36万人。”

美国最大的固废处置公司WMI是福布斯美国200强企业,2011年公司占有美国固废市场24%的份额,年处理垃圾量1亿吨,总年收入为133亿美元,实现净利润9.61亿美元。这样一个“巨无霸”让与会代表感到惊讶:为什么做垃圾处理可以达到如此规模?

李梦佳分析说,WMI公司主营收入来自于垃圾收集和转运,2011年这两个业务领域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60%以上,超过84亿美元。

目前美国固废领域已经实现高度的市场化,但他们也曾经历过“去政府化”的过程。目前,美国大型的固废处置公司大都是私人上市公司,按照政府法规来运行,往往提供从垃圾收集中转到最后进入填埋或焚烧的“一条龙”服务。

在美国,垃圾收集是由县(市)政府招标,由中标的私人固废公司承包,在区域内上门收集垃圾。涵盖处理收集费用的收费为每户一般每年250~350美元。“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包含在房地产税中,一种是包括在水费或废水处理账单中。”

“中国的垃圾处理市场非常大。”李梦佳表示,仅对每年新产生的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就将催生一个千亿市场,而未经处理的80亿吨以上的城市垃圾堆存量急需处置,其侵占的数亿平方米土地需要修复利用。

“目前,中国固废领域市场化主要集中于末端,而前端还是由市政部门负责。”他说,事实上,前面的环节对末端的处理处置非常重要。“去政府化是可以借鉴的思路。当然要在严格监管和付费机制完善的前提下。目前市政部门自己制订规则、监管,自己做工作,属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是不合理的。”

环境应急也可产业化

有能力者可以从预案编制开始逐步进入

危机有时是商机。贵州楚天环保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环境突发事件带来的环境应急产业。据公司董事长胡文介绍,目前主要有3个领域可以介入: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环境应急物资生产经营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等。

“平均一个预案的编制费用为1.5万元,贵州有10万家企业,如果都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制,这部分的市场就可以达到3亿元。”胡文介绍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第11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预案。

从实践来看,由企业自行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存在不少问题。而这正是专业机构介入专业预案编制的机会。

“业主总是希望把环境风险往小的方面写,而环境应急预案的宗旨是做最坏准备。这种差异导致企业自行编制的应急预案往往不能通过评审。而业主单位从事环保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预案质量也差距很大。部分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其预案也存在重大漏项。”胡文说,某家发生渣坝垮塌的企业,其应急预案中恰恰没有这一项。

环境应急物资生产经营方面,各地可以根据常见的环境事故,统一制作专门用于环境应急处置的装备,比如隔污设施、絮凝沉淀及过滤、吸附装置等。“这需要当地环境应急部门牵头。建议对常用物资装备集中采购储存和使用,六盘水市已经开始实施集中储存。”胡文说。

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也有商业机会。比如处置过程中会拦截下来许多污染物,部分需要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置。胡文举例说,某金矿渣坝垮塌,含砷废水污染下游水库,建设设施及运行费用花费1000多万元,就是由当地一家环保公司协助实施的。

胡文说,环境应急产业本质上是服务,适合已具有一定规模且技术力量较强的环保企业介入。“从预案编制入手,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物资装备及环境应急处置领域。胡文说。

来源:中国环境网

链接: http://www.cenews.com.cn/xwzx/hjyw/201304/t20130407_739522.html